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8 16:55:31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

一、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单位以后教学的。教师通过切开一个长3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和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看看它们各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引入计量体积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切开的方法来计量物体的体积的。教师采用了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摆长方体的实验,引导学生找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教师考虑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如,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切开,)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如,找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从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给了学生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正是正确把握了本册教材的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拆拼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中大胆地实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热情让每个听课老师都能感受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2

本课学习之前,孩子们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abh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a3,为了沟通这两个公式之间的联系,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为以后学习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打下基础,本节课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即底面积乘高。

课始我引入了古代数学家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引入:

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目的是想让孩子们知道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已经明白了怎么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让他们明白我们在此基础上学习肯定能学得更出色,从而激发孩子们学好数学知识的情感。

接着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讨论:

(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

(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

(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它与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这四个问题为孩子们思考、交流并推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统一公式起了一个导航的作用。它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渗透了几何变换的思想方法,也让孩子们感受我国数学的源远流长。

在第三个问题的交流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掌握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和古代数学家总结出来的底面积乘高进行对比,在交流对比中明白长乘宽或者棱长乘棱长其实就是底面积,之后,在调整中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次对比,使孩子们对原有的计算公式进行了重组,使他们对柱体体积计算方法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也为日后学习各种柱体体积奠定了基础。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数学的学习活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新的发展。建构主义学者也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应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现实、有趣、开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数学教材和学习内容才是学生“做数学”的前提。如何让学生从“学数学”的过程转变到“做数学”过程中呢?

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让教学内容充满生活味。

片断一:

师:同学们先把书包从书桌膛里拿出来,在书桌里把五本书放进书桌膛,摸一摸,最后再把书包放进书桌膛里,再摸一摸。

师:刚才三次摸书桌膛,你体会到什么了?先对同桌说一说,想想你能说出点道理吗?

生:第一次摸,书桌膛里没有东西,所以摸起来很空;第二次摸,感觉书桌膛的空间变小了,但是不太明显;第三次摸,书桌膛的空间变小了。

师:书桌膛的空间变了吗?

生:没有。是书桌膛剩余的空间变小了。

师:为什么三次摸的感觉不一样呢?

生:因为书和书包占的空间不一样大。

师:对,物体都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刚才三次摸书桌膛,你体会到什么了?”作为切入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让学生在摸的过程中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学会了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感受生活。从学生的发言中可看出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动 ……此处隐藏6606个字……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要注意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教学中,我先通过切开一个长3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和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看看它们各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引入计量体积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切开的方法来计量物体的体积的。于是我给了学生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放手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要摆几排,摆几层,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这一内容,比较抽象,教材中用6个小正方体让学生摆,只能摆3种,不利于学生找出规律。我大胆地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体摆,学生摆到了8种,并记录整理数据,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悟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这样做可能有人认为费时,但我认为这样做值得,因为这样做能让他们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认知水平,提高了学习能力。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3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知识中,我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适当的引导可以使教学任务得以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操作解答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一些问题的存在,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稍差,遇到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时,没有认真审题、思考,也导致了很多的错误,把棱长和、表面积以及体积的问题混在了一起,不能正确区分、解答。所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的能力,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教学质量。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4

《数学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数学的学习活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新的发展。建构主义学者也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应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本人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在教《长方体的体积》中让学生从“学数学”的过程转变到“做数学”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摆长方体,让学生不断猜想、论证、总结。我采用让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论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在教学中,我不仅仅让学生学会长方体、正方体的计算方法,而且还渗透了“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电冰箱的体积比消毒柜的体积大多少?)从本堂课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放手让学生去学去做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5

作为仅有两年教龄的新老师,我总感觉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是具体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正,我却不是很清楚。这次磨课过程中,老师们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教学建议,很细致也很有效,而且我自己也更注重自我反思了,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确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中,难点是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所以我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怎样顺利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推导出公式。第一次课中,因为做完实验没有要求学生观察、思考有什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没能发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和长、宽、高对应的关系,所以公式的推导有点突兀;第二次课中,我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先叫学生观察了,但是我引导学生说发现的时候,引导得不够具体到位,学生不知道我的意图,所以推导公式的过程显得有些单薄;第三次课中,我把复习当中的数小正方体的个数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这个内容的PPT课件改成了循序渐进的,先是出示一排,学生数完后,在此基础上出示两排的,引导学生说出“每排个数×排数=总个数”,最后出示三层的,引导学生说出“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这样学生的思路非常清晰,对这个公式理解深刻,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而且学生的实验和讨论都很充分,所以公式推导得很顺利。但是有点不足的是,我没有分步骤及时板书,而是等到公式都出来后才板书,没有体现课堂的生成资源。

在练习方面,第一次课我设计的练习大部分偏难,特别是最后一道练习,涉及容积的内容,应该在学习完容积之后才能做的。而且我的设计大部分参考了《黄冈小状元》里面的练习类型,想着课堂上练习了,学生做当天的作业会比较顺利,没有考虑到这些练习是否应该在第一节新授课出现。通过这次的磨课,我以后设计练习的时候会更加注重练习与课程的紧密联系和练习的层次。

在学生的状态方面,老师们反映学生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我觉得问题在于我平时的教学习惯,比较少安排学生合作讨论,而且对孩子们的评价比较单一,没有及时鼓励和奖励。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多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手段,对于积极发言的孩子除了口头表扬,还要统计次数,及时奖励。

在我个人教学状态方面,第一次课用的班级不是我自己教的班级,但是我反而比较放得开,一是因为第一次课的教学设计是完全由我自己设计的,二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不足,无知者无畏吧,所以上得比较轻松。第一次课后,老师们给我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我就尽量按照大家的建议修改自己的设计,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我上课的时候总想着自己这个时候应该做什么,越想越紧张,反而上得不好。通过这次课,我明白了,对于大家的建议我要懂得取舍,要把它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为了采纳建议而不管自己能不能利用好。另外,我觉得通过这次磨课,我开始学着放下自己的心理负担,课前认真备课,课中投入教学,课后积极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