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乘加乘减》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乘加、乘减》教学设计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上完《乘加、乘减》一课,对本堂课教学进行了小结,发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玉米主题图——图二”理解,从而解决今天所学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主题图设计了“图一”、“图三”的教学内容,这样跳出了课本的框框,不拘泥于课本,实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通过“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这个问题,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如: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0 ;3+3+3+1=10;3×4-2=10;
3+3+3+3-2=10:3×2+4=10…….等算式。这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例如:本节课的“给杯子盖盖子”、“夺红旗”、“摘苹果”、“给小狗戴帽子等”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同时,使学生感受在乐中学.当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如: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留给学生空间,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使数学教学活在动中充满真正的生命活力。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2在备课时我借鉴了别人的想法,上课时没有直接出示书56页的图,而是在黑板上画了4棵树,然后贴磁铁苹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树上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大部分学生都会用加法计算4+4+4+3=15,我肯定学生的想法,继续提问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这时有学生观察到前面有3个4相加,所以提出3×4+3=15,4×3+3=15,这得到了我所要讲的乘加算式,但乘减有点困难,我于是说看看老师变魔法,在第四棵树上添1个磁铁,变成了4。观察后又把这个拿下。很快有学生反应说4×4—1=15。我把3×4+3=15, 4×4—1=15板书在黑板中间,让学生观察跟以往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
引出乘加乘减,但在说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讲得不是很详细,还有我先在每棵树摘掉一个,让学生列式时,效果不太好,式子没写对,答案也不对。我又讲了一遍。然后做书上练习,比刚才好了很多,但也有出错的。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对乘法口诀不熟练,根据图提取信息的应用能力不强。所以乘法口诀一定的抓实,保证每一个学生熟练。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率,同时应让学生树立用乘加乘减解答应用题。可以先试着加法,然后再改写,但以后要强化。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3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是四册教材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对于比较聪明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根据学生的基础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因此,这节课我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将全班学生的名字按照行列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7行6列,并告诉学生我们班有16名女生,问有多少名男生,让学生很清楚的看出,并迅速计算出结果,把计算过程告诉大家。之后又呈现了,学生中的一些相关数学信息:一只玫瑰花3 元,每顿营养餐7元钱,打电话每分钟6角,一根跳绳4元,一吨水4元,每天上6节课,每个星期有7天。将这节课的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得有兴趣。
二、大胆尝试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曾经参加过马明艳老师讲的数形结合讲座,当时没有很好的消化应用。在我的这节课中,大胆的尝试了一把,学生给了我很好的答卷,学生能够理清楚数学信息中的关系,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图画出来,利用简单的符号比如圆圈、三角、小圆点、集合图等,加上自己简单的文字注释把题意表述出来,而且还能把自己的理解讲清楚。
三、训练学生审题意识。
审清题目要求是正确解答题目的关键,我为学生出示的题都是文字叙述,在学生画图后再解答,但是往往生活中的题是有色彩的,由声音的,需要观察的。因此,在课的将要结束时,我让学生认真看了教材,一是了解今天学习了什么,二是让学生认识有图有字的题。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一些问题。
1、 没有在黑板上给孩子们一个画图的样板,好让一些学困生有一个基本的数形结合的了解,完全有必要找个学生到前边来画图板眼,老师也好及时的指导。
2、 数形结合的图比较单一,没有出现线段图,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我完全可以找一些聪明的同学尝试一下画线段图,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另外可以和中高年级接轨。
3、 对于教学设计,教师备的还不够,有些环节提前于了课件内容,另外课件中还把“顿”错打成了“吨”,有些尴尬。
我想,教学一节成功的课,还要在于老师深挖教材,将教材内容贴近于学生的生活,从这节课我也深深尝到了数形结合的巧妙之处,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重以下几点:
1、把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作为解决问题的重点。
2、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注意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4、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4《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所在,抓住突破口,从而体验并掌握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着这一思想。
一、在例题中初探,体验解题策略
一个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往往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 ……此处隐藏7911个字……,没有层次。而且也会使得原本一些不想本节课呈现的内容也出现了。这使得本节课信息量大而不精。所以,在如何放,如何收,是本节课我要重点改正的地方。
2.缺乏数学的抽象化思维。本节课大部分内容我都是以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如玉米被一个一个掰走,小汽车开走两辆等,让学生直观具体的体会到乘减是一个优势,但是却过于强调生活化,没有把乘减的数学抽象化思维展现出来,不能从生活中的数学抽象出数学算理,假设思维。
3.连加、加减混合运算与乘加乘减运算的梯度、联系没有诠释好!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从连加、加减混合运算如何上升为乘加乘减运算,前后缺乏对比、总结与升华,使得学生过于追求求解方法的多元化。
4.乘加被弱化了。由于乘减的出现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从乘减的角度设计本节课,这使得原来很顺应学生思维的乘加被忽略了,这也体现出了作为新教师的我缺乏经验,顾前不顾后,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其他的问题。这一需要我在未来的实践中继续磨练。
5.问题的提出方式。出示情境图后,所提出的问题应是玉米地里还剩多少个玉米?还是现在玉米地里一共有多少玉米?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求一共,很多学生很容易会想到用加法,而如果求还剩,那么学生较倾向减法。
6.课堂中的很多细节需要我注意。如:对情景图的阐释,要说明每个玉米杆上有3个玉米,有三个玉米杆,让学生体会到3个玉米为一组。在列式解答时,需要加上单位,给学生留下答题要带单位的好习惯。
以上是各位前辈对我提出的几点建议,每一点都直中要害,每一点都凝聚了各位前辈丰厚的教学阅历,对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我的课以及各位前辈提出的建议的几点反思。
一、让课堂更加收放自如。
针对我在授课时随意找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方法,使得呈现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目的性,没有层次的问题。于老师向我呈现了一个非常适合的解决方法。学生在列式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来呈现。选取什么样的作品呈现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取符合自己教学目标的作品,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学的层次性。如:在讲授乘加乘减的课堂上,先选取采用连加或加减混合运算的作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让学生理解算理;再呈现乘加乘减分步运算的作业,这是为乘加乘减综合算式的出现打下基础;最后在呈现乘加乘减综合算式。依据这3个步骤,可以让学生体验乘加乘减综合算式出现的历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这三种算式进行对比,体现出教学的梯度性。
这样,课堂上有放手让学生探索、讨论的过程,也有教师总结、升华的过程,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知识的同时接受来自教师的潜意识引导,最终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生活化与抽象化的数学。
数学从生活而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生活的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思维,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但是,在使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强调数学的具体性,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如在本节课中,要使得学生学会假设的思维。假设最后一排有4个圈,而现实中只有3个圈,所以要把补上的那个圈减掉。这是乘减的由来,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毋庸置疑,用生活化的情景很容易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但我们在这种情景式的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学生的算理、抽象思维的发展。把生活情境抽象出数学思想,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是我们基础教育应该完成的任务。
本节课,学生很容易从动态的掰走一个玉米、开走两辆小汽车列出算式,但面对静态的、只呈现出几组圆形的图片时,有些学生出现了问题。这些学生很难从动态的直观思维中总结出静态的抽象思维。这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做好能够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能够说出算理:假设最后一排有4个圈,而现实中只有3个圈,所以要把补上的那个圈减掉。这样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三、阶梯式的课堂教学。
教学要具有层次性。首先,问题的提出要具有层次。一个大问题抛出去可能学生不能一下子就解决,这就需要一些小问题来辅助。其次,学生的成果展示需要层次性,一级一级的展示,如爬楼梯般一层层递进。要先打好地基,抓住基础知识,能够让学生从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过渡到乘加乘减的分步运算,锻炼他们分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再将其综合,列出综合算式。每一层都要夯实基础!第三,在夯实乘减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乘加的出现,让学生明白乘加出现的缘由,使其体会到乘加相比连加的联系。最后,在运算顺序的讲解上,二年级只要让学生体会到先算乘即可,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会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真正体验到四则运算的顺序!
以上是我在《乘加乘减》讲课完毕后的感悟,作为一个教学新手,在诸多教学方法上、实践上的经验十分匮乏。在这里,希望自己能够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能够成长为一位出色的数学教师!也希望自己每一天都能进步一点点!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5《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 1-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做好复习铺垫。
学数学就是用数学,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习,都是在旧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此,我认为在教学新知时,先做好复习铺垫还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复习时,我结合前面初步认识了乘法的知识上,让学生看图乘法列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口算乘法算式,并说一说用哪个口诀来计算得数的。而这两部分内容正是接下来的学习中要用到的知识。
2、解决问题,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运算顺序,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我教学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而是让学生求生物组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要求先把同样多鱼缸里的金鱼先求出来,即34,再加上不同条数鱼缸里的1条金鱼是13条,得出乘加的运算顺序,先算乘再算加。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3、课件演示,解决难点。
看例题图列出乘减算式并计算,学生理解上是有较大难度的。教材没有特别要求这里要列乘减,而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难点正在这里,可以拓展开来,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于是通过课件演示情景来简化这一难点,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在这之前,第四个鱼缸里也有4条金鱼,这时一共有几条,学生很容易得出有4个4条,即 44,接着说:后来从第四个鱼缸里送走了3条金鱼,(课件演示第四个鱼缸里少了3条)现在有多少条。这时学生很快就知道从44里去掉3条,得出 44-3这个乘减算式了。
不足之处:
1、难点知识还应多强调、多巩固。如学会了看图列乘减算式后,应多练习一题加以巩固。
2、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缺少童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