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先前认真阅读了这一单元的教材,发现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变化。又认真阅读了备课手册上侯正海老师的文章《初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程”教学建议》。于是对方程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
昨天让学生预习:数学教材1到2页,并且完成《补充习题》第一页。预习的好处显而易见,我发现:学生对于列方程问题不大(只是少数学生在列方程时写单位),问题大量地出在对“等式”“方程”“式子”的概念的理解和区分上。所以,今天这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和熟悉“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及其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简录:口算;教学例1,理解等式;教学例2,理解等式与不等式,把等式分类,分成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揭示方程的概念,解释50+50=100,X+50〈200,X+8不是方程的原因;订正〈补充练习〉第一题;揭示等式和方程的区别和联系——等式包括方程,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让学生做“试一试”,比较根据第二张图列的方程12+X=20,一位学生补充了20—X=12,我补充了20—12=X,先确定这三个等式都是方程,但第三个方程一般是不列的,因为根据20—12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它就相当于算术方法解题了。我强调:看完图,顺向思维,直接得到的方程,一般是最好的——点到位止,我知道学生对于我的话不一定理解的,就给予一定的暗示和渗透吧。完成“练一练”,重点是第一题(我让学生写出来的)。
反思:由于难点吃透,学生对于方程的意义已经掌握了——做到能背能举例能比较能说明,但在“练一练”的回答上我有疑惑。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我估计教材的意图是指哪些是不包括方程的等式,哪些是方程,我也是按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写的,但我还是让学生说说方程全部是等式。教学后,总感别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的问法是二分法,所以我才让学生写等式时不写方程。如果这样要求,哪些是等式?再把等式中的方程找出来。这样要求,可能更加清楚,不会让我疑惑了。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2《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这是开学第一天,我给孩子们上的新课内容。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们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本节课的重点是方程的概念以及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中包括两个条件,一个是"含有求知数",一个是"等式"。因此,"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个重要的内涵。 在上课之前,我本来是想带天平演示以加深孩子们对等式的理解和掌握,后来 为了课堂实行方便有效,我只带了挂图,孩子们也学的很积极。在这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断定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从两个条件入手,一是"含有求知数"二是"等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从而学生互相问,这个为什么不是,哪个为什么不是。含有求知数:5Y不是方程,因为不是等式。5+8=13不是方程,因为没有求知数。所以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求知数。 X+Y=Z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Y=5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基本上可以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也分清了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3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等式的性质是没有多大的难度的,在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解方程时,难度也不是很大。课本安排了不少解方程的题目,学生都能一一解决。仔细观察课本,其实会发现课本上在慢慢增加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并解方程的题目。这是本单元的难点,这就需要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来写出方程。将等量关系写出方程和学生之前根据等量关系解答是不同的。
学生不太习惯,导致列的方程奇形怪状。这里有必要深入探究方程的含义。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方程是从等式演变而来。含有字母的等式才叫作方程。换言之,方程其实是一种含有未知量的等量关系的一种表达式。我们只需要将等量关系找到再将其表达成方程即可。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以往大部分的解题经验所写出的等量关系是从结果出发来写的,一切为结果服务这样一种逆向的思维过程。而现在写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却是从条件出发的一种正向思维。
虽然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从条件出发和问题出发两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但这离帮助学生形成这两种思维还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这样的分析,那我们在引导孩子列方程时,就要从条件出发,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了。先要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在引导孩子根据等量关系表达出相应的方程。这一点的学习时必须的。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4本节课是等式与方程的第一课时,就单单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学生很容易理解,本节课需要克服的难点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和等式的关系,从而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是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首先,学生先接触方程的概念,从概念中发现方程是等式,再通过比较发现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有些等式却不是方程。再通过集合图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发现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这时回过去细细品味方程的含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应该可以对方程有更深刻的理解:等式里可以都是数字,也可以有字母,那不管是有字母(未知数)还是只有数字,这些都是等式;但在这其中,只有含有字母(未知数)的等式才叫作方程。我们平时教学,为了简单易懂,往往会让学生记简单的方法,比如看有等号的就是等式,有等号又有字母的就是方程。这是将方程和等式关系的割裂,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联系。要想构建方程的含义就必须从等式来看,由此反看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等式到方程这样一个知识变化的过程用几张静态的图片是不行的。
它割裂了事物的变化过程,因此我觉得采用实物的天平来变化地演示,可以让学生将等式更合理地迁移到方程,仔细观察,其实课本也是这样子地安排,只是限于表现形式,让老师误以为是几张图片。第二张图片是将第一张图片中地鸡蛋换成木块(未知数),第三张图片是将第二张图片右边加上50g,第四张图片是将右边再加上50g,最后一张图片是将左侧地50g换成木块(未知数)。在通过例1认识了等式以后很快我们便能找到这些含有字母地等式,从而明确:等式中可以都是数字也可以有数字和字母(未知数)。
接着,自然而然地介绍:但含有未知数的这些等式又有个特殊地名字——方程。这个时候方程的含义就呼之欲出了。通过这样子的教学,我觉得知识是生长的,有联系的;而不是割裂和碎片化的。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5反思一: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 ……此处隐藏6186个字……问题?小雨的问题,提醒我在教学目标设定中,一定要让孩子们学完这个知识后,拥有这样的判断力,思考力。
清儿:等式和方程有什么不同,那它们又是什么关系呢?
炜炜:不明白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区别。
不少孩子问这个问题,说明对于式子、等式和方程的逻辑关系,学生需要老师的引导帮助!
晓哲:怎样才能算出未知数?
呵呵,小家伙们总是思维敏捷,总是透过窗户,看到更远的风景。
小楠:方程可以有大于号、小于号吗?
课上交流以后,相信孩子们会有正确的认识。
小叠:有没有乘法方程式?
通过翻阅孩子们的备学,我发现,不仅老师需要知道数学知识的“源”与“流”,学生也有能力发现数学知识的“源”与“流”。在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思考,回想,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同时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备学以后的讨论更有意思:
小璜益:方程不是一个完整的等式,因为有一个数是多少还不知道。
萱萱:我爸爸在教我做一些课外题时,他用的就是方程。
小叠:方程里用x来替代数字。
孩子们聊到兴头上的时候,有个孩子问,怎么才能知道方程里的未知数是多少?我说,你们随便考考我,我都知道。
小岩:x+100>120。
小欣:这个不是方程,方程必须是等式,这个不是等式。
小恺:x+110=210。
小欣把110听成了120,就说,x等于90。
孩子们一片疾呼:x等于100呀!!!
还有几个孩子站起来振振有词的解释x等于100的原因。
呵呵,意外的听错数字,却让我看到了孩子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还没有教,其实他们已经有了一些经验。这些现象,又将成为下一场备学的起点。
每节课的开始,找到一些结点,让孩子们动起身心,铺一些知识小路,老师顺着孩子的思维去引导他们创造,探究,发现,总结,体会数学的简洁与抽象,发展自己思考的能力,那样的学习交流,是我所追逐的样子。
听听孩子们对备学的感性体会:
小欣:备学就像是吃饭前的开胃菜,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吃饭,吸收菜里的营养;备学就像是砍柴前磨了的刀,使砍柴更加轻而易举,更方便;备学就像是活动前的热身,使活动更加安全、快乐。备学给了我们一篇倾诉的天地,备学给了我们一个展示的舞台。我爱备学。
小涵:我觉得备学就像一颗知识的种子,当我们开始新一学期的备学旅途,就是在给这颗种子浇水、施肥,让它快快长大。当我们结束了一学期的备学后,这颗种子就长大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树上的果实非常多,各有千秋。这些果实,就是我们每天记下的备学,备学后的与同伴交流所得的收获,就是我们努力后的回报。
奕奕:对我来说,备学就像是老师的备课,为了明天的课程而做准备,就像海棠花,冬天积蓄力量,到春天抽出枝条,绽放美丽。
备学,点击着孩子数学世界的“源”与“流”,更点击了一份学习数学的快乐与乐趣,孩子们享受备学,享受数学。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1本课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民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比较、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表示具体甚或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
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法,从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引出等式,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去动脑筋思考,展示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整个过程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生活实际引进学生已有生活的经验,很自然地想到两种不同情况,并用式子表示,引出等式;其中有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现生活”这一大众数学观,也体现了科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通过观察,探寻式子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两次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也看出了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反映了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其中的观察、比较、分类,也是人类学习的基本手段、方法。
信任学生,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把各自的想法用式子表示出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小组互相交流、检查,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过程、结果也由学生自己来体验、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新是永恒的,数学教学需要不断的革新,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大量收集反映现实生活的“式子”,初步建立式子的观念;再组织学生对这些式子进行比较、分类,逐步了解等式的意义;最后在对等式的去粗取精,对选定的素材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方程的所有本质属性。本课注重了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对方程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探索全部由学生主动进行,注重呈现形式,从细微之处显示出教学的风格。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2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我首先设定两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分别讨论: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与不等式。讨论时,结合函数图象从“数”和“形”的角度,进一步体会“以形表数,以数释形”的数形结合思想。现就我本节课教学情况反思如下:
教学优点:
1.能积极学习并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应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明了的展示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且课堂容量大、课堂效率高。运用幻灯片让枯燥的理论知识直观、形象、生动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能紧紧抓住教学重难点进行精讲精练。本节课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会用函数的观点解释方程和不等式及其解或解集的意义,掌握用图象求解方程、不等式的方法。教学时,每讲一个知识点,我都会及时给予训练题进行巩固,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把难点知识逐一击破,也让学生一点一点的感悟到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和简便性。
3.“数形结合”思想的完美体现。我能够从“数”的方面来解释方程的解及不等式的解集,反过来,又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从“形”方面直观地表示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或解集的含义。实质就是图象上对应点的自变量的取值或取值范围。这节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
4.课堂练习设置恰当。练习量适中,能达到及时训练巩固的目的;练习题的难度有梯度,层层递进;题型新颖,有选择、填空、回答、解答题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提高理论知识的认识水平;难度把握较好,情境1、情境2属于铺垫性练习,探究题属于讨论性题型,练习题属于巩固性题型,最后的热气球问题属于拔高性题型。
教学不足:
1. 课堂容量有些大,学生组内讨论时间较少。
2. 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估计过高,用函数观点解释方程、不等式,学生只可意会,不会言语表达。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