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8 16:56:4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体会父母对作者的爱和作者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对自己的评价。

4、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能力。

重、难点

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引导正确对待家长的评价。

教法

指导朗读,引导体会。

学法

朗读体味、角色表演、交流感受。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这里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写的第一首诗歌,奇怪的是妈妈看了说精彩极了,而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是爸爸妈妈的审美观点不同,还是他们的欣赏水平有高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父母的不同评价对这个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引导学习。

二、自由朗读,熟悉内容

同桌交流: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三、朗读指导,体会感情

妈妈如何评价小巴迪的诗,该怎样读?

爸爸如何评价小巴迪的诗?(引导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四、发挥想象,拓展思维

小巴迪此时爬在床上会想些什么?(交流、回答)

你认为巴迪的爸爸妈妈的评价正确?为什么?(交流、回答)

朗读末三小节(小声自由读)

在作者看来,爸爸妈妈的评价谁是谁非,从作者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用线条画出你感兴趣或认为对自己的学习、创作有帮助的语言。

引导谈话,体会人物感情,完成 板书。

五、思维拓展

平时在家中,爸爸妈妈对你的学习、作业方面的评价态度是怎样的?当时的感受怎样?现在呢?

六、总结谈话

同学们,受到批评和表扬是我们常遇到的,我们要正确对待这两种爱的评价:遇到表扬时想到这是对自己的鼓励,应继续努力;遇到批评时想到这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应更加发奋。这样,乘着爱的小船,我们一定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慈母严父

鼓励提醒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巴迪父母的不同评价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

2、训练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4、学会生字,理解文中不懂的生词。

5、在讨论的基础上能及时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习重、难点】

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完全不同评价的理解。

【学习准备】

预习,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有关资料等。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质疑并通过朗读,讨论解疑。

〖教具准备

1、抄有现代诗教育与孩子的投影片。

2、抄有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朗读诗歌引出课题

1、投影片出示现代诗教育与孩子引出课题。

2、由课题提出问题:

⑴ 为什么要打引号?

⑵ 分别是谁说的?

⑶ 为什么会这么说?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

为什么会有两种完全不同评价?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梳理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⑴ 父母各自不同的评价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

结合实际谈感受,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花时间使学生切实理解第一个问题,这对解决后两个问题起着关键作用。)

⑵ 为什么我越来越体会到我是多么幸运?

以生活例子具体说说幸运和不幸运。

⑶ 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结合第二题,以简笔画形式来理解。

4、小组合作,探究,解疑。

5、班内交流、汇报成果,教师点拨,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三、小结

四、作业

准备下节课的辩论赛。

【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鼓励 父亲:批评

兼而有之(幸运)

只有一种(引入歧途)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腼腆、誊写、歧途、谨慎”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不同评价及带给“我”的不同感受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发现课题特点。

1、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一看题目就知道吧,看看题目,你觉得有意思在哪儿呢?(指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组反义词,这两个都是极端的断言,以及引用语言做课题加引号。)

2、通过题目,我们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二概括内容,初步感知。

1、反复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探究思辨,感悟内涵。

1、抓住母亲的语言,走进母亲心理,感受母亲之温柔之爱。

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练习朗读。

(1)出示句子:“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

老师就是作者,谁来当母亲来夸夸,看谁最像“我”的母亲?指名读——齐读。

还会怎么来夸赞自己的儿子。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巴迪,心情如何?(积累相关描写高兴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在学生练读的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点拨,从而走进人物内心。

(2)“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指名读,齐读。

< ……此处隐藏20522个字……/p>

1、同学们知道很多名言,老师这儿也有一条名言,谁来读一下:

出示:

一个作家,应该说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指名学生读,生齐读。

2、读了这么几遍了,你能说说这条名言主要说了什么吗?

指名学生说。

3、师小结并板贴:

爱的力量平衡、警告的力量。

4、那么读了这条名言,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⑴ 为什么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爱的力量,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

⑵ 母亲的力量指什么?警告的力量指什么?

⑶ 为什么需要有人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名言引入到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质疑上,教学切入口准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层次的学习分为三步:

① 出示名言,读好名言。

② 读懂句子表层的意思。

③ 对不明白或有疑惑的地方进行质疑。让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才有可能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悟名言、解疑:

1、那么你们知道这条名言我是从哪儿摘录出来的吗?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贴课题,并在中间加个和。

下面我们一边学习这个故事,一边解决提出的问题。

指导读好课题(先读好精彩极了,再读好糟糕透了)。

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他怎么会得到这样一番感受呢?请同学们读读第1~14自然段,好吗?

生自读。

指名学生说第1~14自然段的内容。

师相机板书:七八岁时第一首诗。

设计意图:由疑而入,回读课文,去探究作者得到这样一番感悟的原因。在这里,让学生通过指名读、师范读、生间比读等方式读好课题,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来体会课题蕴含的情感,再读第1~16节,通过自读,边读边感知语言,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蕴含的情感作初步的感受。

3、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再读一遍,找出母亲说精彩极了的句段和父亲说糟糕透了的话,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生找读。

(先找读母亲说精彩极了的句段,再找读父亲说糟糕透了的句段。)

4、我们看写母亲的句段,母亲的话哪一段写得格外精彩?

生找读,指导读好写母亲的第一段话(第1自然段)。

5、真像个母亲在夸儿子,那么儿子听了夸奖以后,除了腼腆和得意洋洋以外,还有哪些不同寻常的表现呢?读了第2~4自然段,仔细体会体会,再和同桌或前后桌交流交流,好吗?

生自读、交流。

从这两段话中,同学们感受、体会到了些什么吗?

指名学生说,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引导。

6、同学们,母亲的夸奖竞对我产生这么大的作用,你们知道母亲的这种夸奖就是什么呢?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也许你也能创造一两句名言呢!

指导名学生说,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

⑴ 夸奖就像是推动器。

⑵ 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源泉,夸奖就像是力量的源泉。

⑶ 爱真是力量的源泉。

⑷ 爱的力量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爱是一切的基础。

7、是啊,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源泉。母亲这么夸我,我高兴极了,而父亲却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读父亲的话。

指名学生读。

8、那父亲的话又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谁再来读读我的表现。

指名生读。

9、父亲的话对孩子就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是,我却想请同学们想想:父亲说他的诗糟糕透了,这是不是也是一种爱的表现?能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吗?

设计意图:读是一种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个性感悟,只有充分读了,才能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写父母亲的句段,生生合作研读我听了父母亲的话后的表现,通过读,体悟父母亲的情感,正确地捕捉我当时的内心想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最后对母亲和父亲的爱便有了深刻的感悟。

10、那么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交流。

指名交流。

同学们说到了母亲的爱,和父亲的爱都对儿子成长有利,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一种爱就可以了?如果只有某一种爱,会不会出现什么不利的情况呢?

所以这两种爱的力量需要怎么样?

设计意图: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有什么不同?在这里,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话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辩的平台,没有思辩的课堂是没有生机的,在这样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张扬,潜能被开发。

11、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都是巴迪当时所不明白的,因为当时他才年仅七八岁,可是当他成为一名作家,写了许多作品后,他对父母亲的话便有了深刻的感悟,于是写下了这么一番话: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段话好吗?生齐读名言。

12、学到这里,我相信前面的问题同学们一定明白了。

设计意图:当学生对文中的这一番话有了自己的深刻感悟后,再让学生一齐诵读,这样的读是学生情感的渲泄,是由衷而发的。

三、写名言

下面老师想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不知同学们喜欢吗?

同学们已经十几岁了,在生活中一定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悟,能不能写一两句你自己的感悟呢?写好后,你们可以出一期黑板报,供大家欣赏交流好吗?

由课堂上学生的感悟引发到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悟,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真正把读、悟、写结合起来。

【总评】

一、教材处理独到

先切入第16节中重点句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懂句子表层的意思,通过质疑,回读全文,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以说、读、悟、写名言为线索,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努力唤醒学生的情感。

二、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

读是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自读、指读、范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是引领学生体悟作者的情感;自读、理解着读、读中去揣摩、去体会;指读,把个人体验、感悟到的表现出来;互读,加强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齐读,释放自己的情感。

三、课堂非常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很重视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阅读

这里的情境不是指某个教学环节的单一情境的创设,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它包括生动形象的场景,教师的语言、活动的方式,构成了完整的动态的情境,因此,课堂上注意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有学生个体的自学、研究,又有小组间的讨论、研究,更有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语言,不管是指令性的语言,还是评价性的语言,都富有煽动性,能引发学生的激情,如让学生读课题时,老师是这样说的:精彩极了该怎么读,谁行?你说得精彩极了,老师也被你深深折服。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意味深长。学生就是在这样充满赞赏、充满鼓励的课堂中,迸发出激情,迸发出智慧。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